来源:学习标准化
一、着力夯实标准技术根基。企业主导国际标准的核心前提是具备过硬的技术实力,没有技术支撑的标准如同无本之木。首先要明确技术主攻方向,聚焦企业核心业务领域,深耕产业链关键环节,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。这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,加大研发投入,组建专业研发团队,围绕产业痛点、技术瓶颈开展攻关,形成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方案。
在技术积累过程中,要注重技术成果的标准化转化。将零散的技术创新整合为系统的技术规范,梳理出可形成标准的核心技术指标、试验方法、应用要求等内容。同时,严格遵循专利与标准协同发展原则,按照《标准化法》及相关规定,对标准中涉及的专利技术进行清晰披露,明确专利许可方式和条件,避免因专利问题阻碍标准制定与实施,确保技术成果既能支撑标准创新,又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。
此外,还要提升技术成果的成熟度与稳定性。通过内部测试、行业验证等方式,反复打磨技术方案,确保技术指标的科学性、合理性和可操作性。只有技术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,才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获得广泛认可,为后续主导标准奠定坚实基础。
二、熟悉国际标准组织规则。国际标准组织有着严谨的运作体系和规则流程,企业要主导国际标准,必须全面掌握相关规则,避免因规则不熟悉导致工作被动。首先要明确主要国际标准组织的定位与分工,如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侧重通用领域标准,IEC(国际电工委员会)聚焦电工电子领域,ITU(国际电信联盟)关注信息通信领域等,根据企业业务领域选择适配的组织开展工作。
深入研究目标组织的标准制定流程,从提案立项、起草编制、征求意见、审查投票到发布实施的每个环节,都要清晰掌握具体要求。例如,ISO标准立项需提交新工作项目提案(NP),明确标准范围、目的、预期效益等内容,且需获得相关技术委员会(TC)或分技术委员会(SC)的投票通过;起草阶段要组建工作组(WG),遵循组织规定的编写格式和术语规范。
同时,了解国际标准组织的投票机制与成员国参与规则。不同组织、不同阶段的投票要求存在差异,如IEC的正式投票需成员国明确表态“同意”“反对”或“弃权”,反对票需说明理由;部分组织允许观察员参与讨论但无投票权。企业需通过本国国家标准机构(如中国的SAC)参与国际标准活动,熟悉本国参与流程,借助国家层面资源协调各方意见,提高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。
三、构建多元协同参与网络。国际标准制定涉及多方利益主体,单靠企业自身难以推动,需构建多元协同的参与网络,整合资源形成合力。首先要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、高校的合作,依托其科研实力开展联合研发,共同攻克技术难题,提升标准提案的技术深度;同时,借助科研机构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,为标准提案争取更多专业支持。
积极联合行业内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或技术共同体,形成行业共识。通过联盟凝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,统一技术主张,避免企业间因技术分歧分散力量。在标准制定过程中,以联盟名义提出提案,既能增强提案的代表性,又能提高在国际谈判中的议价能力。同时,要遵循《反垄断法》等相关规定,确保联盟运作合规,避免形成垄断或排除、限制竞争的行为。
加强与行业协会、商会的沟通协作。行业协会作为连接企业与政府、国际组织的桥梁,能够提供政策解读、资源对接、协调沟通等服务。借助协会的平台优势,参与国内外行业交流活动,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标准需求,推动标准提案与行业发展方向相契合;同时,通过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诉求,争取政策支持,如纳入国家标准化发展规划、获得国际标准专项资助等。拓展国际合作渠道,与国外企业、科研机构、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。通过技术交流、联合研发、互派专家等方式,增进相互了解,寻求利益共同点,为标准提案争取国际支持。在合作过程中,要尊重不同国家的技术差异和利益诉求,灵活调整合作策略,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网络。
四、精准把握标准立项时机。选准标准立项方向和时机,是企业主导国际标准的关键一步。首先要开展全面的市场调研与产业分析,精准识别行业发展痛点和标准需求。重点关注新兴技术领域(如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
密切跟踪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动态,提前布局具有前瞻性的标准项目。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、行业展会,订阅国际组织期刊、数据库等方式,及时掌握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和竞争对手的标准布局情况,结合企业技术优势,选择既能体现自身核心竞争力,又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项目作为突破口。
在立项时机选择上,要把握“窗口期”。当某项技术逐渐成熟、产业应用初现端倪,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时,及时提出标准提案,能够抢占先机。过早提案可能因技术不成熟导致标准难以落地,过晚则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占主导权。同时,要关注国际组织的工作规划,结合组织的年度工作计划、技术委员会的工作重点,适时提交立项申请,提高立项成功率。
此外,在立项前要充分开展预研和沟通工作。与目标国际组织的技术委员会负责人、秘书处工作人员、相关成员国代表进行充分交流,介绍标准提案的背景、意义、主要技术内容和预期效益,听取各方意见,对提案进行完善;同时,争取国内相关部门的支持,通过国家标准机构向国际组织提交提案,提高提案的权威性和认可度。
五、主导标准制定全流程。在国际标准立项成功后,企业要主动主导标准制定全流程,确保标准内容体现自身技术主张,保障标准质量和制定效率。首先要组建专业的标准制定团队,团队成员应涵盖技术专家、标准专家、法律专家、外语人才等,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、熟悉国际标准规则、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。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分工,如技术专家负责技术指标的制定与论证,标准专家负责遵循标准编写规范,法律专家负责专利合规审查等。
在标准起草阶段,要严格按照国际组织的要求编写标准文本,确保文本结构清晰、逻辑严谨、术语统一、表述准确。突出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,将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核心条款,同时兼顾行业共性需求和其他参与方的合理诉求,寻求利益平衡点,避免因过度强调自身利益导致标准难以达成共识。在起草过程中,要及时向工作组成员分发草案,广泛征求意见,对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,合理的意见要积极采纳,对不采纳的意见要说明理由,保持沟通的开放性和透明度。
在标准审查阶段,要积极应对各方提出的质疑和修改建议。组织技术专家对质疑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,提供充分的技术依据支撑标准条款;与提出修改建议的成员进行耐心沟通,解释标准条款的制定依据和合理性,争取达成共识。对于难以协调的分歧,可通过国际组织的协调机制,如召开专门的协调会议、邀请中立专家进行评估等方式解决,确保标准审查工作顺利推进。
在标准投票阶段,要积极开展投票前的沟通协调工作。向各成员国详细介绍标准的主要内容、技术优势、实施效益等,争取更多成员国的支持;对可能投反对票的成员国,要了解其反对原因,针对性地开展沟通工作,尽可能消除分歧。同时,借助国内国家标准机构的力量,协调国内相关部门和企业支持标准投票,形成合力,确保标准顺利通过投票。
六、推动标准落地与推广。国际标准制定完成后,关键在于推动标准落地实施,实现标准的市场价值,巩固企业的行业地位。首先要在企业内部率先实施标准,将标准要求融入产品研发、生产制造、质量控制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,确保企业产品符合标准要求,树立行业标杆。通过内部实施,积累标准应用经验,发现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为后续标准修订完善提供依据。
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采用标准,通过技术培训、现场指导、案例分享等方式,向产业链伙伴介绍标准的技术内容、实施方法和预期效益,帮助伙伴企业理解和掌握标准;同时,结合自身的市场影响力,通过签订合作协议、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,引导伙伴企业采用标准,形成标准应用的规模效应。在推动过程中,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权,不得强制要求其他企业采用标准,遵循市场规律开展推广工作。
加强与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机构的合作,将国际标准转化为认证项目和检测依据。推动认证机构基于标准开发认证服务,为企业提供标准符合性认证;引导检验检测机构按照标准建立检测能力,为标准实施提供检测技术支撑。通过认证和检测服务,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公信力,促进标准的广泛应用。
积极开展国际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,提升标准的国际影响力。通过参加国际展会、举办技术研讨会、发表学术论文、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,宣传标准的技术优势、实施效果和应用前景;加入相关的国际行业组织,参与国际标准的推广活动,与国际同行分享标准应用经验,推动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采用。同时,要关注标准实施后的市场反馈,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,为标准的后续维护和升级提供参考。
七、建立标准动态维护机制。国际标准并非一成不变,需要根据技术发展、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动态维护,才能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,持续发挥标准的作用。首先要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跟踪评估机制,定期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,评估标准在技术先进性、适用性、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表现,分析标准实施对产业发展、市场竞争、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,及时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。
加强对技术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,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情况,评估新技术对现有标准的影响。当技术发展导致现有标准难以适应产业需求时,要及时提出标准修订申请,对标准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,确保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。在修订过程中,要保持标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,对修订内容进行充分论证,广泛征求各方意见,确保修订后的标准更加科学合理。
根据国际贸易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,及时调整标准的技术内容和要求。关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动态,针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置的技术壁垒,通过修订标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;同时,结合国际市场的需求特点,在标准中融入绿色低碳、安全环保、可持续发展等理念,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更高要求。
此外,要建立标准维护的长效工作机制,明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标准的动态维护工作,制定标准维护工作计划和流程,确保标准维护工作有序开展。加强与国际组织、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沟通协作,及时获取标准维护所需的信息和资源,共同推动标准的持续优化和完善,保持企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主导地位。